三、发菌管理
发菌管理是长稻草立体栽培食用菌技术中最关键的环节,稍有疏忽将会直接导致栽培的失败。
在菇棚底面要先撒上生石灰消毒,菌包按“井”字型叠放,气温高时叠放三到四层,气温低则可以放上五到六层。温度控制是发菌管理中的重中之重,在整个发菌期间每天都要注意菌包的温度,菌包内的温度最好保持在22—26度,如果菌包内温度超过30度时,要打开通风道及时通风降温,降低菌包叠放的层数,或将菌包散开散热,在发菌过程中还要注意检查有没有杂菌污染的菌包,如果发现有污染严重的菌包,要及时把污染的菌包清除出菇棚,防止扩散污染。
发菌五到七天,应当翻一次堆,也就是要把里面的菌包翻出来,把上层的菌包翻到下层,下层的菌包翻到上层,使发菌温度均匀一致,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,一般20—25天平菇的菌丝就可以长满菌包,发菌工作也就结束了。

四、垒制菌墙:
为了满足平菇的营养需求要配制好营养土,营养土配制好后,用薄膜覆盖堆闷2—3天,另外还好准备好叠放菌墙的泥浆和固定菌包的木桩。一般使用无污染的塘泥或者河泥来调制泥浆,木桩没有什么特殊要求,木桩比菌包高出10厘米左右。
将捆扎菌包的绳子解开,除去外包薄膜,将菌包平行排放,先在准备垒菌墙的位置铺一层营养土,厚度大约为1厘米左右,放上第一层菌包,接着在第一层菌包上面在铺一层一厘米左右厚的营养土,然后入上第二层菌包,如此一层营养土一层菌包的堆垒,根据气温的高低灵活掌握菌墙的高度,气温高堆三层,气温低可以堆四到五层。
菌墙垒好后在菌墙两侧各打上两根木桩,然后用绳子把对称的两根木桩捆扎好,使菌墙稳固。
接下来抺泥浆,在菌墙表面抺泥浆能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,泥浆不要抺的太厚,但要抺平,太厚会影响出菇,一般抺2厘米不露菌包就可以了。顶层菌包上面用营养土覆盖,厚度大约在1.5厘米左右。泥浆抺平后用薄膜盖好菌墙,注意薄膜不要紧贴菌墙,否则会影响菌墙的通风,增氧和散热。为方便面管理相邻两个菌墙之间的间距为60厘米。

五、出菇管理:
菌墙垒好后,在16—25度的温度条件下,大约7到10天菌墙上就会出现很小的平菇,这时需要在走道上方和地面上喷水雾增加湿度,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80%—90%,同时增加菇棚内的光照,加大通风量,当菇蕾初步形成后要及时把覆盖在菌墙上的薄膜揭掉,哪个部位出菇就揭开哪个部位,不要一下子把薄膜全部揭掉,随着菇蕾一天一天长大,每天的通风量也要逐步加大,通风要求流通风,控制好通风量,以免菇蕾被吹干失水,在水分管理上一般要求每天在菇棚内喷水2—3次,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8%,出菇期间不需要施肥。

